本篇心得取材自柯志柯博士在<吉的堡教育集團>舉辦的線上親職講座,聽完收穫很多,值得分享。
一開場,柯教授就要爸媽先想想,是否瞭解孩子做每件事情的動機為何、若沒有家長要怎麼創造?
我們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有什麼事是大人不說我們就會去做的?
大家應該會有一致性的答案就是~玩
是啊,沒人叫你玩,你怎麼就自動去玩呢?
這當然是因為玩樂的感覺很好,玩的過程中能獲得快樂,玩完內心滿足、愉悅,舒服~哈。
記得小時候我們只要吃完晚餐,就是開始分工合作把家事完成,
因為媽媽總是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因此我們也覺得這是一件必須做的事,
印象很深刻的是,家裡兄弟姊妹多,我們還自己發明抽籤來決定分工的項目,
包含:掃地、拖地、澆花、洗碗....等,這樣才公平(哈哈,不同的工作哪來公不公平?)
雖然做家事的過程沒什麼快樂感,但是做完的確覺得很美好,
尤其是炎熱的夏天,一拖完地躺在地上超涼爽,享受自己辛苦的成果,真的很好,
因為有認真澆花,看到盆栽們活得健康有生命力,也真的很好。
因此,讓孩子體驗做前與做後的不同、感受靠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就是創造出動機。
(雖然當時我的媽媽根本沒想那麼多,純粹就是太小孩子很吵,全部使喚去做事能安靜一點,而且自己也落得輕鬆,真是一舉數得耶!!)
很多家長自己辛苦的把家事做完,然後再孩子面前說自己多累多辛苦(很愛討拍),
其實這真的沒太大的作用,因為孩子無法"共感",畢竟做家事的人不是他,
可能有的家長覺得感受的東西太抽象,或是孩子年紀還小無法有這麼大的感受性,
那我們也可以用些物質作為獎勵來營造"得來不易"的喜悅,
例如:準備好孩子愛吃的果凍,在完成家事後可以享用,除了撫慰辛苦的身心,同時也給他機會體驗什麼是"得來不易",
所以平常沒事真的不要給太多糖果餅乾或小禮物,如果孩子經常獲得,自然會習以為常,怎麼會期待與珍惜呢?
題外話:
以前當英文老師時,常常會利用節慶或大考後買些小東西送學生,
多數孩子得到都是興奮不已,開心至極,
畢竟節慶不是天天有,而考試後的獎勵也是要努力過後才會有感動,
但還是會有少數學生反應冷淡,或是表現出"那有什麼稀罕"的神情,
回歸正題,
大人們要能換位思考,才能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創造動機。
孩子的各種能力都是一點一滴、在生活環境中逐漸累積的,
而他們身邊所有的人、事、物,則扮演著最具影響力的角色。
所以,還是要回歸本質,大人自己的所言所行是否能給孩子作為榜樣?
舉剛才我提的分擔家務來看,因為平時看到家中都是東西擺放整齊、乾乾淨淨的,
所以維護環境整潔就會內化在心中,因此對於分工合作把家打掃乾淨是無庸置疑的,
試想,如果平時在家看到大人都亂丟垃圾、不物歸原位、鮮少動手打掃,
這樣如何要求孩子必須分擔家務呢?
因此,我們家的孩子即使搬到外地求學住在宿舍時,也會把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
那是打從心裡就會想做好的事。
接下來講師分析的是要如何訓練孩子自律?
當然,一切都要從日常生活做起!
1.讓孩子自己訂目標
大人往往以自己的標準來訂目標,
忽略了孩子幼小的心理及生理需求、以及小手小腳的動作快慢,
因此,面對遙不可及的目標,有的孩子乾脆選擇放棄,連努力的動力都沒了。
所以,講師建議讓孩子自己來訂目標,這肯定是最公平的作法,
而且效果一定遠比大人硬性要求來得好。
但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大人不要太過干涉孩子訂的目標,
只要從旁給予引導和分析即可。
例如:考試前我們讓孩子訂下目標成績,
如果孩子訂的成績太低,我們就幫忙分析合理性,
讓孩子自行再修正即可。
不要一昧的訂下距離孩子能力範圍太遠的目標,
而且那是你要的而非他想達到的。
2.學習時間管理
訓練孩子做任何事前要先看看時鐘,尤其當時間非常有限時,
像是放學到吃晚餐的這段時間、吃完晚餐到睡前等,
把時間切割開來,讓孩子從小範圍來做時間管理。
剛開始可以跟著孩子一起數時鐘上的數字,或是用小貼紙標示出限定的時間,
這樣才能感受到分秒必爭的急迫性,
不要讓孩子把"忘了時間"當作口頭禪,也容易養成懶散的性格。
我有加入好幾個交流學齡兒童教養的FB粉專,
曾看過一個媽媽在家中各個角落都擺放"計時器",
例如:餐桌上、書桌上、浴室裡、電視旁....,
其實應該說是只要孩子會駐足的地方都放了,哈....這招很絕。
3.自我反省
每件事情背後一定都有值得探討的問題,
如果沒有問題,那也可以在反省中大大讚揚自己、肯定自己,
這真的很內心的一部份,我想多數家長可能都會忽略了,我自己有時也是。
家長切記: 孩子表現好所得到的成就及信心,絕對遠大於還沒做以前的鼓勵。
4.學習自我歸因~是努力不夠? 還是能力不夠?
訓練孩子學習判斷分析,
例如: 數學應用題答錯了,是看不懂題目、還是計算過程錯誤,或是因為粗心筆誤?
當孩子懂得分析背後的原因時,便是個機會學習不再犯同樣的錯,
慢慢練習這個能力,便能漸漸減少出錯的起因,家長一定要塑造這個練習的機會。
志志一年級剛開學時,經常會忘了帶功課回家,還有把同學的功課也打包回家的狀況,
剛開始我問他為什麼會忘記,沒有時間檢查書包嗎?
他會歸因於午餐不好吃,所以吃很慢,
但這樣離書包沒檢查還有一段距離,
因此我接著帶他思考,有什麼時間可以拿來檢查書包而不受午餐吃慢影響呢?
他便說可以在領餐前先收拾書包。
因此,孩子是可以訓練學習歸因的,只是剛開始需要家長的引導。
或許剛開始還不懂時間軸的來龍去脈,
慢慢學習就會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後了,
但總之都要給予機會嚐試。
5.給予主控權~在有限的選擇中自己作主
很多家長習慣幫孩子作決定,
從起床後要穿什麼衣服、搭配什麼鞋子、甚至女孩子的髮型,
然後,三餐要吃什麼、喝什麼、出門要去哪裡、做什麼.......
代理做完所有的決定,家長還不自覺有什麼不對。
如果孩子都只當被動的接收者,
我們怎麼期待他們對自己負責? 甚至學習自律?
反正又不是他要的、為什麼要做好呢?
有的家長會說,因為時間有限,尤其是早上起床到出門這段猶如打仗的時間,
那麼講師就教大家可以給孩子2~3個選擇,
這樣還是可以訓練孩子對選擇負責,畢竟是他們自己挑的。
例如: 志志喜歡的早餐是麵包類+荷包蛋,但每次像銀絲捲、饅頭等都吃得很慢,
因此只要是吃這個菜單的早餐就會拖延到出門的時間,
但我只要煮粥那天,他就吃得很快,因為是流質的。
通常我會在前一晚問他隔天早餐的餐點內容,
他如果選擇吃很慢的組合,自己就得想辦法加快用餐速度,
否則遲到也只能自己承受後果了。
總結以上5點,讓我們一起在日常生活就開始慢慢著手,
一點一點改變想法和作法,藉由日積月累的影響力,
才能接近目標。
接下來,講師要家長瞭解,孩子是個"活生生"的個體,
因此他們也有情緒、個性,以及每天要面對不一樣的挑戰,對於我們的要求,是未必每次都能配合的,
所以家長們也要學習面對失敗?
讓我們來看看會造成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大家就儘量避開這些地雷吧!
1. 選錯時間
教育孩子這件事,趁勝追擊還挺重要的,真的可以事半功倍。
反之,如果選錯時間,不僅成效不彰,還會影響親子關係哦!
其實孩子跟大人一樣,不喜歡被掃興或是落井下石、火上加油,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也要看場合、看心情的,而非一昧做自己想做的。
例如:當孩子放學累了一整天,讓他休息充飽電才是當務之急,
又例如:當孩子剛犯錯被責罵,心情處於低潮,此時他需要的是呼呼秀秀,而非教鞭,
在孩子處於小天使的狀況下,加碼教育是最有成效的,也別忘了,用鼓勵代替責罵。
2. 沒考量孩子的能力背景
教孩子之前,一定要認清孩子的能力,也就是"因材施教"!!
不同的年紀,有適合的對應方法。
例如:學齡前孩童,對時間觀念還很薄弱,因此要訓練他們做時間管理,就還太早,
只能用對應的時間來提醒,像是:等媽媽煮好晚餐就要關電視囉! 等爸爸洗完澡就要收玩具上床囉!
3. 父母期望過高
適時適量的給孩子目標,就不會模糊焦點,
反而只是以大人的期望來定目標了。
記得志志小一的時候,我讓他自己制定放學後的時間規劃表,
我先照著學校的課表畫好表格,然後填入時間,讓他把應該要做的事情寫下來,
本來很期待這樣他就能"照表操課"了, 結果事實證明根本就是兩回事,
一來是他吃飯仍然很慢,根本無法如時間表的規劃完成,
二來是每個動作都會拖過表定時間,
等於整個計劃都無法達成....根本是白搭
結論就是媽媽我想太多了,應該是先訓練他加快吃飯的速度,
才有機會來制定計劃表吧.....哈哈
4. 無法堅持,沒有立竿見影就放棄
關於這點就必須要跟家長們信心喊話了,
對孩子的教養沒有堅持到底,真的就看不到成果。
畢竟孩子本身是個會變的個體,
如果是已經去上學的孩子,還會增加更多變數,因為在校的師長、同學都有機會改變、影響他,
因此,家長一定要耐住性子,
關關難過關關過,凡事堅持下去一定會有展穫。
舉志志學習打擊樂為例,
剛開始那一、兩年他很不喜歡在家練習,總是練沒多久就喊要休息、不想學等,
而且他很精,看我會去繳學費還會問下一次繳錢是什麼時候,哈哈...
我跟他說我錢繳到六年級.....(當時他才大班,媽媽真是會騙),
我還拿我們在信義商圈看到的爵士樂街頭藝人當例子,
告訴他等他學會也可以打自己喜歡的歌曲,
還可以自己編曲,和五月天一樣(他很喜歡知足這首歌)。
現在,志志已經學第四年了,
對於樂器的認識和敲打的熟練度都提升很多,
當然以學音樂來說,都還只是初階的,
但能夠堅持到現在,我很滿意孩子和自己的努力。
綜觀以上,要教導孩子,家長一定要把持住自己的原則 態度堅定、眼神溫柔
柯教授發自內心的鼓勵~生個孩子讓我變得更好~
留言列表